古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多拼?这场新闻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7月26日,古蔺县召开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古蔺县委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7月29日,古蔺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在西区会议中心举行,古蔺县委副书记王明围绕县委全会精神进行介绍和解读,古蔺县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记者提问。
古蔺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召开 支力 摄
全会明确,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古蔺将突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将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统筹抓好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牵引性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突出“主城支撑、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全域振兴”路径指引,支持彰德、金兰、永乐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打造全县“两业融合”主阵地、新兴产业孵化区。
向“新”而行,突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会将“坚持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摆在第一位,要如何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古蔺县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京来表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抓好优势产业发展支撑。依托优质酱酒产业集群等优势资源,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巩固与各领域专家合作机制,围绕补强“弱点”、链接“断点”、攻破“难点”,把脉定向、精准施策。
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转移,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加强创新企业培育,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大变强”,致力培育具有古蔺地区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用科技兴村在线技术服务平台、专家现场课堂、科技特派员到企服务等资源,推动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5G基站、光纤网络等数字网络基础设备部署规模,优化园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到2026年,力争新增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车间5家以上。
主城“支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全会明确,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作为支撑古蔺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盘,彰德街道将如何做强“主城支撑”战略部署?
彰德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佩良表示,做强“主城支撑”战略部署,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市政交通、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的原则,加大对县城公共产品投入力度,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确保县城公共产品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打造宜居宜业“彰德核心城”。
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坚持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支持符合条件的古蔺手工面、麻辣鸡、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总部经济、特色街区、大型商贸综合体发展,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新赛道”。借鉴浙江等沿海省份服务企业发展理念,优化企业服务,强化招商引资,开展企业“大走访、大排查、大解困”专项行动,推动各类市场主体焕发生机。
要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提升打造齐安宫、酒街、府河金街等特色街区,培育壮大夜间经济,加大“乐购古蔺”消费品牌推广力度,促进城市功能从生产转向消费,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娱乐、文化、体育、餐饮等服务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营城创新综合体。同时,深耕近郊“农文旅融合”,打出康养休闲娱教融合发展“组合拳”,绘就产城一体、城旅相融的环县城半小时近郊休闲旅游新画卷,进一步助推城乡深度融合,消费提质扩容。
“铸造”品牌,建川南黔北教育示范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古蔺县将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古蔺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富华表示,古蔺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新(改)建第七幼儿园等6所公办幼儿园,扩大幼儿普惠资源供给;构建“一镇一寄宿制小学+适度规模的村级校点”小学教育布局,实现乡镇寄宿制小学全覆盖;构建“城区初中+区域初中+镇域初中”的初中教育布局;加快古蔺中学、蔺阳中学整体规划建设和金兰高中补短提升,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格局;构建“一院一中心两基地”的职业教育办学布局,高标准建成职教中心,茅溪、二郎酱酒实训基地,谋划建设高职专科院校。
要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培育行动,构建管理互通、师资互派、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的小初高协同育人体系。实施教师县管校聘和多轮竞聘上岗制度,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推进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和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实施智能化教学、智能化研修、智能化治理三大行动,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要实施名校合作、名家引领、名团队协同,联手打造名师工作室,深化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校校有名师。按照“一校一品一特色”要求,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到2027年,培育省、市级示范幼儿园15所,创建省义务教育共同体领航学校6所,创成省一级示范高中1所、省二级示范高中2所、省名中职学校1所,建成川南黔北高品质教育示范县。
记者 曾刚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